上与群臣论止盗(二十四节气中的“立夏”|上与群臣论止盗)

  

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气,其中“立夏”是其中之一。

  

每年的公历5月5日前后,是我国24个传统节气中的“立夏”时节。古时候,人们通常用不同的方式庆祝这个节气。有些家庭会挂上艾叶,一些女孩子会用五色纱线串起人形儿,戴在头上,称做“人形子”,以保佑自己防病安全。

  

费尽心思地庆祝立夏,是因为夏天作为种植、收获、栽培等农业活动的主要季节,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。

  

但是这些农作物却时常受到“盗粮贼”的侵扰。在古代的中国,因为没有先进的安全系统,农户们During动静都可能成为盗贼的目标。因此,在当时的政府和世人看来,防止盗贼的侵扰,是非常关键的。

  

“治理盗贼”这件事,在这个时节更是倍感紧迫了。

  

上与群臣论止盗的故事,就是在一个立夏的日子里发生的。

  

在这个清明后第22个节气中,群臣们商量是否要调整“盗贼刑”的执行方式,以期能够更好地防范盗贼,呼吁一切人民共同努力,墨之一端,就有了时任巡抚京畿宣抚使的张之洞提出:“立夏之日,寇盗较为减少。不如延至夏至,因水多,好刑较多,盗贼集中,此刻再行施刑。”大家纷纷表示赞同,这就是《小杂院试帖》中出现的历史典故。

  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历史上的人们对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非常关注的。想必,如果在古代的华夏,能够拥有类似现代社会的高科技安全设施,生活一定会更加安好、愉快!

相关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