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一个时辰是几个小时(古代一个时辰是几个小时?详细解析古代时间单位)

在古代,一个时辰是多长时间呢?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。

中国古代,一个时辰通常指二十四分之一的一天,大概是现在的两个小时。

在古代的汉朝,钟表已经出现,但是一天被分成了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就是二十四分之一的一天,因此长度不一。到了唐朝,以当时的官府日出日落作为一个时辰的起点,分为五更时辰,每个时辰二小时,因此一个时辰的长度就固定了下来。

现在,我们用一个小时表示六十分钟,用一分钟表示六十秒,但是古代时间单位比较讲究,还有更多:

  • 一刻:六十刻相当于一刻钟,也就是现在的十五分钟。
  • 一盏油灯烧完: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左右。
  • 一鼓作气:相当于现在的三个小时。
  • 一更(晚上7点到9点):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。
  • 一夜(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5点):相当于现在的十个小时。
  • 一昼夜(白昼和黑夜的时间):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四小时。

可以发现,古代时间单位相对来说比现代更有规律和便于计算,也相对更加精确。

相关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