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始于何时?起源、传说与习俗

清明节,又称寒食节,是传统的民俗节日,是中国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,每年的公历四月4日或5日,视阳历不同而有所变化。

据《淮南子》载,“春分后十五日,谓之清明。”这是中国文化中一段灿烂的历史长河。清明节源于古时的寒食节,始于春秋时期,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。

传说古时候,一个叫介子推的人,他父亲死后,因为害怕凶恶的毛贼抢夺他父亲的坟墓,于是他就用精湛的武艺将所有的毛贼都赶跑了。后来,他又在墓前生火守夜保护坟墓,四天不发一言,还割下自己的肉献祭给亡灵,这就是传说中的护坟义士。后来,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孝心,就在寒食节加入扫墓和献祭等祭祀活动,从而演变为现在的清明节。

中国传统文化中,祭祀先祖和他们过世后的亡灵非常重要。在清明节当天,人们会扫墓祭祖,烧纸冥币,给亡灵上香,为亡灵祈福,祈求他们在阴间过得好,让他们知道你还惦记着他们。同时,也是一个享受春天美景的日子。人们踏青郊游,放风筝,涂上丁香花的香囊,品尝寒食节的传统美食。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,清明节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与民俗,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

相关信息